学进范文网 > 高考资讯 > 高校动态 >

安徽大学借“文化传承”实现学校“差异化发展

时间: admin 高校动态

“大学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人,这也是大学的魅力所在。”今年10月,在安徽大学新学年首场馨苑讲堂报告会上,党委书记黄德宽与新生交流时讲了他对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自1997年以来,安徽大学一直坚持将文化传承提升到学校战略的高度,实现学校的“差异化发展”。不过,学校选择的文化突围之路,在实践中异常艰难。

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

文化传承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就如黄德宽所言,“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记者在学校采访期间,切身感受到学校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积极开展思想文化创新的生动事例。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曾是矛盾多发地。特别是2005年芜湖市调整行政区划,将原新芜区、镜湖区合并,并将鸠江区部分街道划归新的镜湖区管辖。新的镜湖区成立后,各种利益纠纷层出不穷。从2009年开始,镜湖区北京路街道在大调解机制基础上,开始重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简称“两代一委”)的调解作用,引起了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等教授的关注。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范和生带领的团队对北京路街道“两代一委”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工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系统总结出了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镜湖经验”。目前,“镜湖经验”已形成一整套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不仅在芜湖市推广,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也有并不十分“合拍”的例子。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合肥市建成区域性特大城市,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更提出了“常住总人口数1000万,城市化率75%至80%”的具体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田飞提交了研究报告,认为在合并原巢湖市居巢区和庐江县的条件下,通过省内人口迁移和新老移民自然增长,2019年以前即可达到1000万人口总量,实现80%的城市化率,市区面积应扩大到1280平方公里。这个报告已被有关部门采纳。但最近有关部门又提出合肥实现1500万人口的可行性研究,安徽大学的教授们不干了。“其实上次报告已经把合肥中心人口承载力问题讲得很清楚了,社会研究也得讲科学性,总不能自己打自己嘴吧。”范和生说。

作为“211工程”三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安徽大学创办了《内部文稿》,针对安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大前沿问题,向省市两级政府领导献计献策,并提供决策参考。在已出版的30期《内部文稿》中,得到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芜湖市跨江发展、扩大合肥经济圈等政策建议已付诸实践。

找回学者的文化自信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伯山,日前被安徽省祁门县古溪乡黄龙口村授予“荣誉村民”称号。黄龙口村是徽州一个偏僻的古村落,自2010年起,刘伯山就带领研究生团队深入该村进行“徽州文书”的发掘整理工作。“徽州文书”是指上世纪50年代在徽州大规模面世的20万件从宋代到民国的文书档案,包括交易文契、私家账簿、政令公文、乡规民约等,是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实态的宝贵资料。

刘伯山一行人吃住都在农民家里,零距离与农村接触,越来越觉得大学要在改变农村“空巢化”现状上有所作为。刘伯山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一是需要精神支持,要让青年人觉得农村并不比城市差,不要都跑到城里去;二是需要文化支持,要让传统文化重新融入农村人的生产生活,让濒临失传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三是需要智力支持,要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出点子,帮助农村制定发展规划。

在今年1月26日的一次研讨会上,刘伯山一口气给黄龙口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提了15条建议,受到市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建立农村历史文化保护协会的建议,还被祁门县作为范例进行推广。在刘伯山和黄龙口村人的规划里,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黄龙口村也会像西递、宏村等徽州古村落一样,逐渐被外界认识,逐渐热闹起来。

新闻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左靖干脆当起了“村民”,把家安在了黟县碧山村。并且,左靖联合欧宁等文化人还发起了知识分子离城返乡、回归历史的“碧山计划”,希望能承接上世纪初以来由梁漱溟等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事业。

“碧山计划”希望能重新唤起农村的活力。从2011年起,左靖带领安徽大学学生开始了一个关于黟县民间手艺的寻访项目,他们取名为“黟县百工”。目前他们共考察了64项民间手工艺,其中有常见的渔亭糕、糯米饼、木雕、石雕、竹编等,也有“关麓米塑”、“雉山风舞”等此前这些已逐渐被人们淡忘的民间手工艺。

左靖开展“碧山丰年庆”、“黟县百工”等项目,刘伯山整理出版徽州文书,其实都是在帮助农村建立起文化自信。他们在帮助地方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学者自身的价值。安徽大学校长程桦说,揭示社会发展问题根由,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正是学者研究的价值所在。

文化传承的核心在育人

在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中,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更看重的是大学的育人功能。因此,安徽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开展文化活动上,更应体现在文化育人上。

安徽大学有着先后在安庆、芜湖、合肥三地办学的历史。2003年学校新校区启用。如何在新校区延续学校的文化传统?安徽大学的做法是,在新校园的设计上别具匠心,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都赋予了文化内涵。校园建筑的风格和名字体现了徽派的独特风格,如独秀大道、适之楼、行知楼、文典阁等,处处透露着这所大学的乡土情和文化味。校园里还常常有教工的书画展和诗文唱和,党委书记黄德宽说,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会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正对安徽大学大门的图书馆文典阁建于2005年。即使是这样一个设计现代的图书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们也不怎么愿意光顾了。为了让大学生们领略文化典藏的魅力,文典阁常年会举办人文讲座、书画展览、读书报告会等。仅2013年,就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等10余位专家在文典大讲堂与大学生交流。

学生们更为看重的,是大学期间自己学到了什么,特别是大学教师对自己的影响。2006年,知名数学家、一生致力于教学的安徽大学教授李世雄去世后,旅美校友自发捐资设立李世雄奖教金,每年奖励两位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这种民间出资奖教的义举,对安徽大学校领导触动较大。今年9月李世雄奖教金评选已是第6届,安徽大学还专门建立了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开设了李世雄教授事迹陈列展。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安徽大学已经找到了一条立足安徽、服务地方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在服务地方和社会评价之间找到恰当的契合点,既是安徽大学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其“文化突围”之路的现实考验。(记者 储召生 周飞 俞路石 俞水)

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