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扎实推进特色名校工程建设
近年来,鲁东大学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围绕“特色”和“重点”做文章,按照“突出重点,培育特色;项目管理,确保质量;重点投入,示范辐射”的原则,扎实推进特色名校工程建设。
加强专业建设。科学增设新专业,促进专业结构调整。2013年,新增了汉语国际教育、食品营养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3个应用型专业,2014年,又申报了建筑学、车辆工程、传播学3个应用型专业。加上前两年新增的学前教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学、园艺和财务管理,在近四年新增的12个本科专业中,面向第一产业的有2个,实现了学校专业结构的突破,面向第二产业的有6个,支撑教师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有2个,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蓝黄两大战略直接相关的有8个。新增的这些专业,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继续强化专业方向设置,推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在2014版培养方案中,在34个专业搭建了12个大类平台,设置专业方向186个,比2009版增加了近一倍,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名校工程课程建设计划”。专项投入210万元,在15个建设专业中遴选了26个方向、120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坚持引进与开发并重,加强公选课程建设。专项投资100万元,购置了30门“尔雅通识课程”。专项投入近30万元,实施了“校内公共选修课建设计划”,立项建设了25门校内公选课。丰富了课程资源,提升了公选课程质量,受到学生的欢迎。据统计,近三个学期中,全校平均有近15000名学生选修了“尔雅”课程,有4600余名学生选修了校内公选课。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专项投入100万元,立项建设了100门课程。计划今后3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建设100门校内精品课程,到2016年,使全校精品课程总数达到400门,每个专业达到5门左右,全面夯实各专业的学科基础。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实施“名校工程实验室建设计划”。专项投入1650万元,建设了38个实验室。各学院、各专业以此为契机,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分制改革需要,制订了科学的建设方案,使教学实验条件有了较大改观。加强相关教学条件建设,2013年,共投入2540余万元,补充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400万元用于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新增藏书9万余册、电子图书2万余种、电子期刊1400余种、中外文期刊208种。投入近3000万元,完成校园道路改造、休读广场等“十件实事”,完成后勤工程23项,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制订了《鲁东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2013年,学校改造了54套多媒体设备,将教育科研网接入带宽从34M增加到100M,联通接入带宽从1G扩展到2G,有效提升了校园网运行环境。2014年,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投入经费1000万元,更新73个多媒体教室,新增82个多媒体教室、4个录播教室、6个微格教室及6个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同时还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课程中心”、“课程资源库”和“课程管理系统”等相关软件,计划建设“网络课程中心”和“网上资源中心”两个平台,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在线学习、师生互动的应用支撑,以改善自主学习环境,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建设“信息管理中心”平台,为管理提供“服务教学、管理决策”的应用支撑。经3-5年的推广、应用和建设,逐步构建一个以教师、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师生互动运行”、“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运行监督与评价管理”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特征的网络课程中心,实现全体师生可在校园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进行教学、学习、管理的实时互动。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修订出台了《鲁东大学学生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完善了以学生创新学分、荣誉体系和奖励为主体的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了学生学术活动月、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学生创新课题立项、“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校内选拔赛、优秀毕业论文成果展览等创新创业活动。新建3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鼓励和支持学生走进实验室,将学生与专家、教授和实验室紧密对接,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活动提供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