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范文网 > 报考资讯 > 报考指南 >

大类招生:把专业选择权教给学生

时间: admin 报考指南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它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从专业到专业类:考生的选择空间更大

仔细回味中科大的办学历史,就是一直在寻求突破人才培养方式的发展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创建于北京,是一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

建校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教育坚守了“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理念,每年本科生招生规模始终控制在1800人左右,以确保每一名本科生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强化了科教结合,重视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形成了“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传统特色和“三结合、两段式、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此过程中,学校在本科培养模式上不断寻求突破,创办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分制,设立主辅修制、双学位制。1978年,中科大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少年班,其在招生时不分专业,学生在进校后要进行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然后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院系和专业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可以说,这就是大类招生的雏形,正是少年班选定的培养模式促进了大类招生这个概念的产生。1985年,中科大根据少年班的办学经验,创立了国内第一个面向普通高考招生的“教学改革试点班”。1997年,中科大又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将专业整合成大类招生的尝试:商学院下属的多个专业被合并成为“管理科学类”招生。此后逐渐形成了以大类招生为主、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共存的局面。

大类招生从实施以来至今,已发展出多种形式。有以学院为单位来组织,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的形式,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时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到大三、大四被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这也是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如在2014年的招生中,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将行政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两个专业组合在一起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武汉大学将水利水电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以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按水利类大类招生;宁波大学按海洋科学类(生物与化学类)招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海洋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师范)12个专业,分属于材料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海洋学院和科学技术学院三个学院;浙江大学所有专业按大类招生。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所有专业也将按大类招生。有类似少年班的基于通识教育的学院化尝试,比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文科实验班类)。无论哪种形式,从招生角度看,一方面,大类招生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科、专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再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类招生提高了考生的志愿满足率,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因此,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进行招生,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对学校招收更多的优质生源起到积极作用。从培养的角度看,基于大类招生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高等教育由专业教育向基础教育转化的具体体现。大类招生力图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建立以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体系,在基础科学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够拓宽视野,基于学生的专业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成长空间,非常有利于人才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

淡化专业招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中科大的生源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各省(区、市)招收的生源质量普遍较高;二是在全国各地生源招生比例相对均衡。因此,自1997年商学院之后,中科大更多学院实现了大类招生,各学院自身的基础课程阶段的培养体系趋于相同。在此基础之上,在“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之下,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从2002年开始,中科大本科生入学后至少有三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进校一年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科专业;二年级可以通过中期分流再次在全校选择学科专业,或在学院内选择专业;三年级可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同时,学校还通过弹性学习年限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择留出通道。为了消除学生在不同院系间转换的难度、提高专业转换的成功率,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的制度设计:在课程设置方面,2009年再次全面修订全校本科培养方案,统一设置一年级通修课程平台,基本消除了学生低年级转专业的课程壁垒;在学籍管理方面,每年有多个时间节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专业选择和专业调整工作;在专业宣传方面,各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前景、科研进展和毕业方向等,并组织深入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实地参观考察,以便学生转专业是建立在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

经过十余年来实施以学院为单位大类招生的探索与实践,对本科生成长轨迹的跟踪分析数据显示,自主选择专业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近年中科大学生获得学校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优秀学生为例,获奖者中每年有约1/4的学生曾经重新选择过专业;数学科学学院的毕业生中,前10%优秀学生有一半来自转专业的学生;物理学院成绩前5%的学生中,由其他学院转入的同学占近40%。这些数据表明了自由选择专业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坚定了学校为学生进一步提供更广阔自由学习空间的信心。

为了提供给学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我国很多高校对于学生转专业都有相关规定。在有的高校,学生可以自由转专业,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对学生转专业不设门槛,而且允许学生多次转专业。有些学校的学生转专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就是说高校会对学生转专业设立门槛,比如东南大学规定学生入学一年后必修课和限选课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及以上可申请转专业,由学校教务处审核通过后还需要通过学校安排的转专业考试才能转专业。但无论有无要求,转专业对入校后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新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机会。

建立新培养体系:为下次改革奠基

当每一个学生都进入到想就读的专业后,在专业培养方面,中科大实现一年级基础课程的全面贯通,完善通修课、学科群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四个层次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在构建“本研贯通”的多层次、递进式、系统化的教学培养体系基础上,本科培养的重心将更多地向基础课程教育倾斜,而将专业课程教育留到研究生阶段,最终实现“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目前,“建立基于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三大学科门类的招生模式”已写入学校的综合改革方案,并将借助国家高考改革的契机,从2017年起在上海、浙江开始试点,大类招生将突破学院的边界,实现基于大学科平台的大类招生。

尊重学生志趣,淡化传统分专业影响将成为我国大学本科培养的改革的重点,继续推行大类招生,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办主任 韦巍巍

《高校招生》杂志网站: www.zszzs.com

18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