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范文网 > 报考资讯 > 报考指南 >

志愿不强加 亲子常沟通

时间: admin 报考指南

案例:

考生小新从小喜欢生物,高考报志愿时只考虑与生物相关的专业,发现有“生物医学工程”,就作为第一志愿填报了。然而,被录取后他才发现,这个专业设置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之下,主要课程与生物专业相去甚远,主要从事医疗电子设备研发。

考生小宇的父母都是医生,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稳定性和收入都不错,希望孩子也在这个职业上发展。但小宇更喜欢金融行业。亲子之间进行了数次对抗。父母极力反对孩子的“任性”,告诫其“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孩子的固执与坚决让父母无可奈何。最后父母偷偷把孩子报考的中央财经大学改成首都医科大学。

考生小林学习中等,父母在外做生意不常回家,他自己对报考大学也一知半解。他担心考北京的大学有难度,就把视线放在外省。他想去一个比较繁华的城市,听说现在心理学比较“热门”,上网一查觉得深圳大学的心理学不错,就这样确定了志愿。

分析:

不少考生对于报考专业的思考不够深入、透彻,仅从兴趣爱好和感觉出发,没有理性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大环境考虑,没有很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家长要么对孩子的志愿报考大包大揽,要么不闻不问。如果没有很好的渠道了解志愿报考相关信息,考生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报考,最终错失适宜的学校或专业。因此家长适时、适度的引导非常关键。

支招:

家长不越俎代庖 孩子不唯命是从

填报志愿时,一些家长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筹划“未来蓝图”,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孩子这条路才是最适合的,最终造成孩子上大学后不喜欢所学专业,甚至发生一些悲剧。家长正确引导孩子选择志愿很有必要,但强制孩子做出某种选择就很不妥。建议家长和考生报考志愿时平心静气地坐在一起商量,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专业及未来的规划,对所学专业的未来认真调研。家长在提出中肯建议的同时,最好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不强加自己的意愿,不做决定者,仅起引导和参谋作用。

精准分析专业 避免望“名”填报

很多家长及考生选择专业时,是看专业名称猜测其内容报考。如,很多家长以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其实是“数学”学科的一种;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技术学”讲授“教育”的“技术”,但它主要研究多媒体技术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即培养学校电教中心的工作人员;有人认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一些家长和考生不了解专业内涵,仅从表面字义判断专业,难免会出现失误。家长及考生要认真调查拟报专业与期望是否一致,可请教志愿填报方面的专业人士、向周边的熟人了解、浏览相关学校的网站查看相关专业介绍及课程设置、到相关院校贴吧发帖求助等,将专业志向及兴趣结合起来,避免望文生义带来的负效应。

了解相关信息 避免高分低就

很多家长认为填报志愿是高考结束之后要做的工作,孩子的学习才是重中之重。为了不影响孩子考出好分数,家长往往不主动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科学流程和正确方法,更不主动与孩子沟通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院校专业的选择。即使有的家长意识到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但对于怎样帮孩子填报仍一头雾水。多数人根据孩子的分数,选择一些知名院校和孩子喜欢的专业。

要进入理想院校,除了分数外,填报志愿也很重要。往年出现的一些高分低就现象,就是考生千辛万苦取得的分数,由于填报志愿方案设计不合理而被浪费了。因此家长要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填报流程,设计符合考生未来职业理想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案,帮助考生把握人生机遇。

放宽选择视野 突破填报局限

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只重视学校是否为“985”或“211”工程学校,却忽视专业,导致孩子入校就读后对所选专业不满意,但受相关规定限制无法调换专业;有的因为名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数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没能进入心仪专业;有些人注重学校所在地,忽视学校本身的内涵,导致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高校录取分数持续走高,掀起“天南海北”热潮。家长要提醒孩子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放宽视野,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不能仅为了地域、名校或者热门专业而填报志愿,错失更好的录取机会。

了解政策变化 深入分析解读

家长要及时关注政策变化,多渠道了解和解读政策。虽然2015年是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但如果不加分析地填报,也容易报错。提前了解心仪学校及专业往年录取分数、了解志愿填报的梯度、掌握保底志愿填报技巧等秘籍,考生才能根据所考分数填报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郭丽娜)

1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