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三抓三促” 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清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若干意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任务清单》《“三全育人”推进落实情况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实施12项182条具体举措,着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落实、院系主动作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抓关键群体,促全体参与,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制定《关于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的工作方案》,党政领导带头,形成学校、院系、机关部处等党政负责人讲党课、作报告、联系学生的常态化机制。校党委书记带头讲授新生导引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校长讲好入学第一课和在校最后一课。校领导班子成员、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担负育人责任,扎实开展“七进”工作,通过“开放交流时间”、主题党团日、师生党支部联学共建等形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发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海归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全体教师育人综合效应。推行“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导向,建立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记录育人过程并纳入各类考核。认真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一线教师定期开设“开放交流时间”,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将学生工作专职教师纳入教学系列,高标准选拔配备,全过程培养管理。完善“双肩挑”辅导员发展支持体系,构建“岗前—岗中—岗后”全流程精细化培养体系,切实增强思政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调动各方力量凝聚育人合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明确岗位职责、优化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广大教职工在言传身教中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2020年学校机关党委70余位教职工党员主动报名担任“强基计划”大一新生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积极参与一线育人工作。建设并规范学生社区德育助理队伍,强化教职工育人意识。广泛挖掘离退休教职工育人资源,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读懂中国”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帮助青年师生了解国情党情世情、坚定理想信念。
抓重点环节,促全线贯通,打造全过程育人体系。倡导“招生为了培养,招生促进培养,招生也是培养”的理念,通过校长赠书、关爱困难学生、宣传先进典型等方式,在招生录取环节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帮助新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成立大一工作组,统筹设计新生入学教育,涵盖党史校史、学术道德、校纪校规、安全教育、职业规划等,引导学生厚植“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家国情怀、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发挥国防育人作用,举办团队训练营,引导新生在集体中成长。实施中外学生趋同管理,开设国际学生拓展训练营,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多样化成长,发掘重大活动和重要历史契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依托各类学生团体,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第二成绩单”全面记录学生成长经历并给予及时、充分的反馈。修订《特等奖学金评选办法》《学生奖学金管理规定》,在评奖评优过程中更加强调以德为先,更加关注获奖学生的品行。强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面向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形成14项校级和若干院系级课外因材施教项目,全方位匹配资源、全过程累进支持,年均覆盖学生超过1400人。坚持“充分选择上的重点引导”,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一对一”咨询、就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和支持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抓有效载体,促全面协同,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建强课程育人主渠道,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建成包含本、硕、博9门课程的思政课程体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确立“分—合—融”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并进行分类指导,将“价值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挖掘科研育人要素,以导学关系为载体、多元化导学互动场景为纽带,创新构建“导学思政”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导学互动全过程;探索建立基于课内课程学习与课外创新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课程、学术科技赛事、项目累进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多层次支持,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资源优势,培育出“天格计划”“学生超算”等一批特色项目。丰富实践育人载体,建立社会实践、就业实践、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共同推进的实践育人格局,每年组织1000支队伍、超过1万人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新媒体矩阵,培育优质网络文化作品,每年发布推送超过5万篇,对青年学生形成有效覆盖和影响合力。建好学生艺术社团,创排《马兰花开》等校园原创剧目,通过优质的文艺作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以文化人。建设博士生讲师团,党的十九大以来,累计开展宣讲1570余场,覆盖16.3万余人次。加强心理育人,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多层次心理预防干预体系,构建“三支队伍—四维体系—两个平台”心理育人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建立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有机融合的资助机制;强化发展型资助,开展“鸿雁计划”拓展营等培训课程,努力扩大资助育人覆盖面。发挥党团组织、学生团体作用,强化组织育人,在学生会、理论社团、博士生讲师团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在实践支队和非全日制班级中成立临时党组织,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持续加强班团集体建设,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充分发挥班团集体作为第一集体的育人作用。充分挖掘后勤系统的育人资源,打造“生活学习型,共建共享型,绿色智慧型”学生成长社区,开展学生生活素质培养、社区文化建设、勤工助学辅导等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服务有机融合,在关心人、管理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影响人、引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