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心理因素对高考成绩有重要影响
高考不单是纯知识考试,而是全方位素质考验。高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焦虑、恐惧)、目标、动机、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学习任务简单时,考试焦虑会使学习成绩提高;而当学习任务复杂时,考试焦虑会使学习成绩下降。但目前大多数研究往往以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的抑制作用的假设出发的,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具有消极联系具有普遍性,如周玮,孟宪鹏(2020)对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无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呈非常显著负相关。 高峰强等(2020)也发现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有负向关系 。
目标设定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于 1967 年最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确定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比没有目标对学生学习活动安排。学业成绩提高都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中科院研究表明,实验中确定明确目标的理科学生的平均计算用时明显低于没有确定目标的学生,P<0.001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 坎普兰1975年的几项研究也表明:当被试将行为目标作为引导自己学习特殊的材料内容时,回忆的成绩较好。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时还通过对学生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集中的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