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养老人才缺乏,如何“老吾老”?
养老产业成朝阳行业,但院校每年仅培养千余名专业人才——
专业养老人才缺乏,如何“老吾老”?
按国际公认规则,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我国对养老护理人员需求大约在1000万人,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60万,而持证上岗的不足10万人。我国仅有30余所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仅有千余人,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事业的发展需求。这是日前在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高端对话活动上发布的《养老蓝皮书: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2014—2015年)》显示的。
报告显示,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势迅猛。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02亿,占总人口的14.9%。根据报告,到2033年,老年人将超过4亿达到峰值,并一直持续到2050年。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方面需求将不断增加,2014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同时,因为人口基数大,且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严重,老人将由传统的家庭照料逐步转向社会化管理服务。
“我们要明确养老产业的地位,明确其既对产业结构调整有贡献,又能解决地方政府、社会大众所苦恼的问题。养老,不是社会的包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颁布后,中国养老专业教育开始快速发展,两年来有15所院校新设该专业。但目前全国仅有近20个省份的30余所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按总量来看,这些专业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只有千余人。
对大量高素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遭遇的却是养老服务行业少有人问津的现实。由于养老专业和专业建设刚刚起步,社会对养老服务存在诸多误区,加上招生上没有特殊扶持政策的支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困难一直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专业招生仍处于冷遇状态。
“养老服务教育并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它以高职为主,中职和本科教育刚刚开始介入,院校设置类型单一。”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邹文开表示,在养老服务教育中职业学校占比达90%左右。报告分析,由于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问题没有完全通畅,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尚不能建起,专业人才的学业深造仍然存在障碍。
除了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外,养老专业毕业生“跳槽”和人才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报告分析,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空间小等,是导致高流失率的原因。
报告建议,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看,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专业教育。“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全面提高养老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重点关注养老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以便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养老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好准备;要加快建立以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主体,构建涵盖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等的养老服务专业群;要提升老年教育办学层次,可以借鉴日本老年护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做法,通过高等学校、短期大学、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等来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养。
“光有产和教的对话并不够,我们还需要各部门通力在顶层设计上努力,建立一个常态化的产教融合的工作机制。”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玉新表示,要真正帮助这个“新生儿”跑起来,需要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常态化地坐在一起共议大计。建设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也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现代学徒制的有效经验。(记者 陈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