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打破集中录取,高考户籍限制不攻自破
谈到高考公平,户籍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必须按户籍报考,被指造成高考的地区不公平,也成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的难题。沿着这样的思路,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就成为推进高考公平的重要途径。
这是很多人的思路,这一思路听上去也振奋人心,包括这次15名学者上书国务院,也是建言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教育部也“按惯例”对此进行了回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年多来,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对高考改革涉及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相关政策、办法或方案在出台前还将进一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新京报10月26日)
这里提到的相关重要问题,就必然包括户籍改革,而如果将高考改革与户籍改革联系在一起,经验表明,根本就没戏——放开户籍,城市人口膨胀、社会福利很难跟上、教育资源配置困难,这些问题,各级政府以及本地户籍人员都将考虑,进而反对高考取消户籍限制。这一两年来,教育部就此问题已表了N次态,就是这次的回应,相比今年两会之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表态——“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并没有多少实质进展。
那么,是不是真是因为高考户籍限制制造了高考不公平呢?这个看似不需论证的问题,其实很有必要厘清。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高考要按户籍报考?对此众说纷纭,有称是地方保护主义,有称是发达地区的高考福利,还有称是分省命题,而根本原因是高考的分省按计划录取。如果高考不是分省按计划录取,何来地方保护,何来高考福利?还有必要按户籍报考吗?
简而言之,因为高考实行计划集中录取,所以才有与之对应的按户籍报考。按照这一逻辑关系,解决包括异地高考在内的高考公平问题,并不在于取消户籍限制,而在于打破集中录取制度。
不妨假设,就是取消户籍限制,如果依旧保持集中录取,结果会怎样。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取消户籍限制,各省分省命题,就地考试,回户籍地录取,这实质是异地借考,将涉及成绩折算等问题,考生还不如回户籍地考试。
二是取消户籍限制,各省分省命题,就地考试,就地录取,由于各地录取率不同,这可能让本地户籍人口担心高考移民,为此录取方式可能是计划调拨方式,但这同样复杂,这一方式的推行可行性,取决于各地录取指标配置的差异。
三是取消户籍限制,全国统一高考,各地自由报考,在户籍地录取,这通过统一高考让自由报考成为可能,但需要高考考试改变为能力水平测试,与学科脱钩,否则,就涉及各地教材、课程必须全部统一,另外,考生回户籍地录取,还是没有解决各地指标不均衡的实质问题。
四是取消户籍限制,全国统一高考,各地自由报考,全国统一标准录取,这实质是全国的大计划集中录取,貌似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各地教育质量的差异,可能让教育薄弱地区,没有一个学生可能被重点高校录取,越来越多的人会因教育差异移民到教育发达地区,另外,在单一的分数标准之下,应试局面更为牢固。
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计划思维的产物,因此,不动摇计划录取制度,却想取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是十分艰难的。同样,取消户籍限制而不打破按计划集中录取,很难取得实质进展,而且,沿着这一思路,教育的计划性、行政化会进一步强化。而如果从打破集中录取着手,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完全可以不攻自破,也不牵涉到其他复杂的户籍改革问题。
譬如,目前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不再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被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不再参加集中录取,他们不是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报名,从而被大学自主录取吗?目前这些高校的笔试,不论是学校自己举行,还是联考,大都是全国一张卷,任何省份的学生都可报考的。至于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问题,解决起来,会有成绩折算、指标划拨、全国统一中学学科、课程、统一标准录取难吗?这只需切实做到招生信息的全面公开,以及在大学自主招生中要求录取贫困生(或农村生)比例达到相应比列(如30%)即可。再譬如,一些地方的高职高专已经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只要允许有高中学历者自由申请,不就取消了这些学校报考的户籍限制吗?
从教育发展角度看,以上思路,正是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思路,其阻力,不在其他,只在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就是把教育选择权给受教育者、考试评价权给社会机构,招生自主权给高校。这才是提高教育质量,也是扩大教育公平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