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范文网 > 实用文 > 心得体会 >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

时间: 新华 心得体会

写心得需要明确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巩固知识点、增强表达能力、积累经验还是发现不足等。下面是一些作品感悟心得体会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作品感悟心得体会有用。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

《把耳朵叫醒》是金海星的一首歌,曲风轻快,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歌手对音乐的热爱。作为一个听众,从“不管3363还是3127,像一个一个困在凡间的精灵”到“111235,像风筝呼啸而去;555724,是落叶轻轻哭泣;111237,没有人认真在听”都可以感觉到歌者想表达,音乐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心灵有如一首美妙的乐曲,乐观开朗的心情能让你把微笑把动人的音乐节奏带入人群。

而通过《音乐鉴赏》的学习,对音乐的理解或者说自己认知的音乐圈更为宽广了。音乐的四大要素是旋律、和声、节奏以及音色,欣赏音乐包括纯美感享受、想象与联想、纯音乐鉴赏。音乐欣赏这门课程教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

一、看动漫认识了久石让

在所有乐器中,我最先喜欢的是钢琴,后来同学里有学古筝的有学二胡的,慢慢的接触越来越多的乐器,也能很快分辨出各种乐器。不过高中时,只是习惯性的称其为轻音乐,只要是没有人唱的就是轻音乐。

看新闻看电视时,会知道欧洲人很喜欢听演奏会,那个时候觉得那种没有“歌词”的乐器合奏有什么好听的。

直到上大学,看了宫崎骏的动漫,听到动漫中让人醉心的天籁之音,这天籁之音正是久石让的《天空之城》。《天空之城》的音乐以电声,合成器为主,加上圆号,童声合唱,钢琴小品等等配合,主题曲《载着你走》由井上杏美小姐演唱。其中由杉并儿童合唱团唱出的版本简直可说是天使之声,将《天空之城》的漂渺与悲哀表现得丝丝入扣;《シ一夕の决意》是一首钢琴小品,描述了两位主角初到达Laputa后所见到的情景,非常美妙,也是流传极广的一首。

举个例子:某大学的年度艺术节汇演,有学系用了这首音乐来作表演得背景音乐,才刚弹出几个音符,台下有80%的人“哗”了起来,说:是《天空之城》啊!其实不看动画的人,一听也会被其所迷住。

悠远的钢琴,飞扬的小提琴或是低沉的大提琴,安静的旋律和温婉细腻的基调,是久石让的一贯风格,也是《菊次郎之夏》这张电影原声大碟中给我带来的惊喜。

很多日本电影总是有一种安静的氛围,似如流水般的情节,却能击中人心底最软弱的地方。记忆中最深的《千与千寻》,便记忆中最深的《千与千寻》,便是因为久石让的音乐,我才得以与之结缘。也许是年少时最单纯的梦想和愿望,被那个小女孩的探险故事深深吸引,为宫崎骏和久石让深深折服。

二、从张靓颖到喜多郎

喜多郎的《印象西湖》被格莱美奖提名,他邀请张靓颖做他的主唱,而我通过张靓颖又认识了一位日本音乐大师。音乐就是大自然的声音,喜多郎一直觉得他所作的音乐不是源自他自己,这些音乐是源自天堂的,只是通过他自己的身体和他的手指组成。

可以说,早在70年代便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子合成音乐的喜多郎,是NewAge音乐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着日本NewAge音乐开路先锋的独特风格。将古典、流行、爵士融入电子音乐,他以电子合成器为演奏器具,他说:“我可以用合成器创造海洋、冬天的海岸、夏天的海滩上的全部景色”。而评论家也把这种乐器制作的音乐成为“心灵音乐”。

喜多郎正是利用了合成器的多功能和巨大威力创作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不同于西方音乐的东方魅力,使得他从首部作品《天界》面世开始,《宋家王朝》、《丝绸之路》的接踵而至,就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听众的肯定。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学到了很多的音乐技巧,所以下面的音乐感觉是一样的。下一步,我的目标,将是回到自己原始的立足点,用心灵的情感进行一次快乐而悲伤的宇宙旅行。我的音乐使自己感到和平和宁静,我的愿望是通过音乐达到时间和平。大自然激励了我,我只不过是个使者。”喜多郎说。

认识了这些音乐大师,音乐也仿佛从此向我敝开了更宽广的门,于是谭盾、雅尼也进入视野,于是开始关注格莱美奖的进展情况,于是看电影时听到好听的配乐,不再只看演员表的名字。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看过《泰坦尼克号》之后,除了里面男女主角轰轰烈烈的爱情和沉船时的惊魂一刻带给了我震撼之外,还有一个镜头让我感动到流泪。那就是当人们都在又急又乱的逃命的时候,有一支拉小提琴的乐队却一直镇定地在演奏。有人对他们说:“根本没有人在听”,可是他们说:“吃饭的时候也没有人在听,但是我们还是拉,音名乐能使人镇定”。每次看到这个镜头,都会感到无比的震撼,更为音乐的神奇而惊讶。我想这才是一种艺术吧,我觉得艺术不仅仅是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闻到的,而是用心感受到的,并且能给人带来力量的东西。就像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老师,用淳朴的音乐改变了一个原本乱糟糟的班级,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而那里面优美的曲子和令人深思的故事,对我们这些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力量。

物欲世界太过冷漠,音乐通过我们的耳朵传达到心灵,叫醒的不只是我们的耳朵而已。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2

我把《小妇人》放在我书柜最显眼的地方,无疑,它是我看过最让我触动的小说,没有之一。今日我又忍不住翻开,与我的好友相会。

这本书为我们演绎的是四个姐妹的生动故事。梅格,年龄最大,花容月貌,风姿绰约,她渴望长大后嫁给大户人家,成为大家闺秀,有一套豪华的宅子,里面有各种豪华的摆设。然后是乔,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她粗犷、可爱,她渴望男孩子的生活,男孩子的游戏,她甚至期望和爸爸在南北战争的沙场上并肩作战。贝丝,腼腆、内向却十分温和,她也许是四姐妹中性格最好的一位了。艾米,有着皇室公主一般的美貌,她金黄色的卷发与白皙的皮肤一向都是她的骄傲,她想成为一位淑女。

她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是贫穷的。可是,她们对金钱的认识却值得深思。四姐妹都渴望金钱,是的,谁都渴望金钱。她们的故事是从圣诞节开始的,她们渴望过一个欢乐,自由的圣诞节,可是她们连自我想要的圣诞礼物都买不起,最终索性每人为妈妈买了一件礼物。她们也愁圣诞节的餐宴,她们拥有的钱在平日吃饱都有些困难,何况在圣诞办宴呢?圣诞节的早上,妈妈出门时碰到了贫困的赫梅尔一家,她们的六个孩子连早餐都没有吃,早已经饥肠辘辘,于是,小妇人们便把她们的早餐全部给了赫梅尔的六个孩子,所以,她们被六个孩子当成是上帝在圣诞节派来的“仁慈的天使”。

她们长大后,从前的梦想有的早已经伤痕累累,但她们并未放弃梦想。梅格渴望嫁给大户人家,但她最终在金钱与感情之前,毅然选择了感情,嫁给了约翰,过着清贫的日子。贝丝的命运之路十分坎坷,可是却充满了鲜花、阳光与温暖,她为了照顾生病的赫梅尔孩子,自我也染上了猩红热,最终竟然不幸夭折,她的生命虽然十分短暂,可是给人的触动却巨大无比。乔的感情不禁让人哭泣,她是爱劳里的,可是她误认为生病的贝丝爱着劳里,所以痛苦地拒绝了劳里的求爱,最终她还撮合艾米与劳里,自我嫁给了她敬佩的巴尔博士,她与她的丈夫办了学校,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如今麻木、死板的现实生活中,我渴望抓到像《小妇人》中描绘的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生活。也许此刻,你正在为你的学习而忧愁,或是匆匆赶去补习班?还是在网游上虚度光阴?或是去哪个幽静的地方为自我减轻压力?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你是否觉得活得浑浑噩噩?我愿意把《小妇人》当作是一部成长小说,在它为我们构造的世外桃源中,这四个小妇人从虚荣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智慧。

这是一种爱的启蒙,我合上书。我多么渴望《小妇人》中的世外桃源中生活,在那洋溢着爱的地方驻足。可是,我们不可能永远沉湎于梦想之中,这个麻木而痛苦的世界不会发生改变,可是我们却能够改变,就让《小妇人》为我们做一次爱的启蒙教育,让我学会如何去应对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如何去应对金钱,如何去应对死亡,又如何去爱。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3

“姐姐,你们家的幸福树长得怎样样了?”“好着呢!还育出了‘小宝宝’呢!”“天哪!”我发出了一连串的怪叫。

其实,之前我和姐姐买了两盆“幸福树”是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可惜我不是一个好的“花匠”,幸福树枯萎了!我请教了姐姐这位大世界的“花匠”一些小诀窍。房间里传来了我们的对话:

“姐,你就说说呗!你怎样把幸福树培育得这么好?有啥诀窍就传授给我点吧!”

“嗯,好吧!”说完便丢给我一本书《物种起源》。

咦?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教我就不教呗!打什么哑谜呀!

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你看看就明白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可是我看了几行就迷上了这本书。这本《物种起源》是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写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两个理论:首先,他认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演变是经过自然选择而来。

突然,我看到上头有一行字:把取出蛋清和蛋黄后的碎蛋壳放置在花木植穴的四周,能供给花木根部很多养分,对花木生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咦?我家的“幸福树”不是正缺少营养吗?于是,我照做了!

第二天早上,我顶着两个熊猫眼看了看枯萎的幸福树。突然,我的双眼射出了一道光芒,我惊奇地发现“幸福树”的“腰板儿”十分挺拔!可叶子还是那焉焉的样儿,但这可不是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事情,得慢慢来。突然,我发现旁边的蛋壳没有了光泽,仅仅残留的一滴蛋清也被吸收完了!怪不得那杆儿挺得不得了,还散发着一股股灵气,有一种大自然的味道。

也许那办法真的有效!我连续放了几天的蛋壳儿,幸福树满满的“活”了过来,我幸福地触摸着它的枝叶,呼吸着它刚刚制造好的氧气,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

之后,我们家还养了“爬蔓”“金心吊兰”等植物,都用了这种“蛋壳疗法”来为他们“治病”!

对于世间一切生物来说,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怎样样?“科学藏在花草中”,名副其实吧!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4

第一次看到麦琪,她还只是一个四岁的小姑娘,美丽、可爱而要强。她看着心爱的娃娃被兄长们弄坏,急的掉泪却没想到叫人,自我的事情只能自我解决,这是他们的家族传统。

作者的开卷语是这么写:在南半球有一种鸟,它的歌声比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完美动听,可是它仅有找到一种荆棘树,落在长满荆棘的树枝上,让荆棘刺进自我的肉体,才能够歌唱。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了寻找荆棘树的旅程,直到如愿以偿,找到那种长满如针一样锋利荆棘的荆棘树。这个时候,它就落下来,并且要选择最尖、最锋利、扎进肉体最长的荆棘。它的身体被锋利的荆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开始了让所有会歌唱的鸟自惭形秽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莺,在它的歌声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荆棘鸟的血流尽了,一曲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着。所有听到歌声的人和鸟儿都在向荆棘鸟致最终的敬意,因为大家都明白,最完美的东西,仅有用深痛巨创才能换取。

也许这段话说的并不仅仅是麦琪,但无疑她所有的歌声都是带着伤痛的。因为家庭的贫苦她不得可是早的承受更多的艰辛,她仅有一个娃娃(并且被兄长弄坏过),她没有什么漂亮衣服,因为穷,她在学校里受到了修女更多的呵斥甚至鞭打,从她出生的那天起,疼痛已被荆棘扎进了她的生命里。

但她最大的痛苦却还是她的感情。她爱的人是优秀的,无论是品质还是容貌都是无可挑剔的出众,那人,也同样的爱着她,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阻拦,只除了一条??他是个教士。

如果是有妇之夫也许还能够离婚,如果是贫穷也许还能够克服,如果他不爱她,也许还能够努力,但他是一个教士,她如何从上帝那里将他夺过来?

我不明白“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爱上一个不能爱的人”这句话到底对不对,但对麦琪来说爱上拉尔夫的确是不幸的。

但能说她是爱错了吗?在她随家人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后是他迎接的他们,是他给了她父亲般的慈爱,兄长似的关怀,他带她参加集市,他教她骑马,他关心在意着她的任何一个不快和烦恼。她第一次见到他时才十岁,是他陪着她从一个女孩变成了少女,她根本就没机会再去爱别人,而其他人在他面前又是那样黯然失色。

但他还是教士,他们永远不能结婚。他离开了,她嫁给了一个她以为像他的男人,一个剪羊毛的工人。

她跟着这个剪羊毛的工人到了另一个完全不能适应的国家,在那里,她即不能经常的见到自我的丈夫更不能有一个属于自我的家,她身上甚至连一分钱也没有。但无论怎样艰难她都忍受了下来,她没有想过离开,虽然她的丈夫对她是这样的苛刻,但她还是以特有的坚韧坚持了下来。

可是拉尔夫来了,那疯狂而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变了一切。麦琪离开了她的丈夫,带着她最终从拉尔夫那里得到的一部分回到了德罗海达。

那段时光对麦琪来说是幸福的,在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渴望做一个母亲,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在不受欢迎的状态下出生的,那是她丈夫的孩子,而这一个,却是拉尔夫的孩子,一个几乎和拉尔夫一样的孩子。

那样的高大、健美、优雅、善良,她是怎样的爱着这个孩子,甚至比爱拉尔夫更爱,但就是这样的孩子却走上了同自我父亲一样的路??他要去做一个教士。

她千方百计从上帝那里偷来的东西就这样回到了上帝手中,但不幸并不在此处结束,她的儿子死了,在他最终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学院生活而利用假期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郎被海水吞没了。

这时的麦琪已经五十三岁了,但她再一次忍受了这种痛苦,冷静而理智的处理着事情,只是在为了找回儿子的尸体时她不得不对拉尔夫说出以往要发誓要保密的事情??那个儿子,也同时是你的。

荆棘鸟最终的歌声是美丽的,但那歌声是在最痛苦的时候唱出的,一边忍受着疼痛一边唱着使上帝微笑的歌,歌声真的那样引人吗?还是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如果你不能忍受,那么你就无法生存,而在你忍受的同时生活也继续了下来。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5

《小妇人》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家庭小说。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马奇家的四个不一样性格的女孩经过自我的善良和勤劳找到了自我幸福的故事。小说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马奇家的贫穷但幸福生活。他们的善良,对爱的忠诚及对亲情的渴望深深地感动了我。作者只描述了生活中很平凡的细节,但却处处显露出对爱对完美生活的憧憬。

马奇家的女孩虽然贫穷,但她们却对任何事都有进取乐观的态度。小说强调了她们的个性与尊严,表现了她们独立自强性格。

我喜欢梅格,喜欢她为感情甘于贫困,不为金钱所诱惑的性格喜欢她的淑女风范。我喜欢乔,喜欢她的无拘无束,喜欢她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我喜欢贝思,喜欢她的恬静,做任何事都毫无怨言,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德。我也喜欢艾米喜欢她的坚强,把扶贫济穷当作己任的信念。她们的梦想与命运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找到了自我最好的归宿。

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又是避难场所。她们会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会用自我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发明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同时又能美化心灵的游戏。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趣味味的教育诗。作者用既不华丽也不枯燥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伟大的亲情、友情和感情。在我看来,在四姐妹的眼里,永远和她们爱的人生活在一齐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懂得知足但不能满足,我学会了要对未来永远充满期望,并努力追逐梦想的乐观精神。我同样也学会了要加倍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失去了才明白它们的可贵。我们应当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

梅格、乔、贝思、艾米她们四个坚强、乐观的精神将永远贮存在我的心里。她们的微笑会永存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要坚强,要有一颗纯洁的心!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6

今日,我读了《物种起源》,这本书是达尔文写的。是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着作。《物种起源》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作品,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本书中详细描述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物种起源》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达尔文的观点是遗传变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这点我十分同意他的想法。生物有进化,物种也有变化,本不是达尔文首先发现的;进化学说,也不是达尔文创立的,在他以前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可是达尔文加上他观察所得的新材料,总结和发展了进化学说,提高了它的科学性,彻底击毁了科学思想界中的宗教统治,建立了生物学的真正基础。在解释万物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理解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理解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当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

我认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阅读,我们还应当学习达尔文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7

有这么一种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以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我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柳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完美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完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最完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麦卡洛笔下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正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爱交织在命运里,梅吉和她的母亲一样逃不脱命运的束缚,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去爱.她和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感情让人觉得是荆棘鸟最动听的歌唱,久久不能忘怀,但最终还是曲终人散.

我不相信命运,但我却坚信爱能够超越一切改变一切.我不欣赏主人公对命运的妥协,但却感动于他们对感情的执着.

忠实温雅的帕迪,始终以含蓄的方式爱着"从天上掉下来"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奥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爱的背叛的阴影;暴烈而备受苦恼折磨的弗兰克,在监狱里埋葬了出人头地的梦想;温柔内向而倔强坚强的梅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拉尔夫神父;骄横张狂,满腹尖酸的玛丽夫人;还有温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丝婷……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极富个性的人物,谱写了《荆棘鸟》爱与命运的交响曲.

很少有一部作品让我读了以后感觉那么深刻,异常是关于荆棘鸟的传说.当荆刺刺进鸟儿胸膛的那一刹那,我也感觉到莫名的心痛.鲁迅说过:杯具就是把完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可是我不明白荆棘鸟的人生算不算是一种杯具.

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鸟儿胸前带着荆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可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明白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

这就是《荆棘鸟》的故事……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8

“汤姆叔叔的小屋”我轻声念出书上七个红底白色的打字,心里顿时洋溢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敬佩和对汤姆叔叔无限的怀念。

这本书讲的是两个黑奴——艾莉查和乔治·哈里森同他们的儿子的逃亡以及汤姆叔叔三番五次被买来卖去最终死去的故事。艾莉查是一位母亲,她听到儿子要被卖掉时,就连夜不顾危险地逃到一个废奴派的家里,经过他们的帮忙,她顺利到达加拿大与丈夫会合。而汤姆叔叔先是被赫利买走,又被好心的圣克莱尔先生买下,之后又因圣克莱尔死了,汤姆叔叔又被卖到烈格雷的庄园干活,遇到了出身悲惨的卡西太太,当卡西太太想杀死烈格雷时,汤姆叔叔强力制止,过后又帮忙卡西太太与埃米琳逃出了烈格雷庄园,但汤姆因病说实话被活活鞭打了一顿,桑博和昆博被汤姆叔叔坚毅的精神感动了,在汤姆叔叔生命垂危时,希比尔太太派乔治少爷来赎回汤姆,汤姆已经死了。卡西太太在船上遇到乔治少爷,发现艾莉查是她的女儿,激动地去了加拿大,他们一家人最终团聚了。

这本书告诉了读者,逆来顺受地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叔叔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哈里森夫妇得到了新生。

我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奴隶与奴隶主之分,人生下来就拥有同样看世界的眼睛,就拥有同样完美的心灵。为什么要因为他们肤色的卑微而轻视黑人的价值呢?就因为有了这种错误的观念,人们之间才会发生这样的争吵、分歧,在这个方面,以前美国发起的废奴运动才能算是真理。

在真实的生活中,必须有不少“汤姆叔叔”和“乔治少爷”,仅有他们发起“”的口号,世界才能在和平的道路上跨出一步。“汤、姆、叔、叔、的、小、屋。”我再一次念响这个令人敬佩的名字。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9

繁星闪烁着,冰心作品中《繁星》总在我眼前闪烁。它其中的句句诗歌如点点星星在星空闪烁。而一颗颗星星似乎闪耀着母爱、自然、纯真的光芒。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她的巢里。”寥寥几句,写出了“我”心中的风雨来临时,我如同在外奔波的小鸟躲进母亲的怀里。是啊!仅有母爱能够安慰人心,游子在外仅有母爱能让他得到鼓励。他赞扬的是伟大崇高的母爱,与对母亲由衷的感激。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小诗以自然的角度分析成功。确实如此,花儿当绽放时没人明白它之前扎根的'辛苦与开放的痛苦。就像人们一样,有一些人只看到成功者的辉煌,而忽视了他以往奋斗的历程。这首小诗一向激励着我们奋斗向前,争取成功。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首诗有着冰心怀念童年时的感慨。童年,如同一个纯真的梦,有着数不完的欢乐,在童年又有许多纯真的想法。在回忆时总会有当初无知的微笑,却又因为自我已不身处童年而悲伤。

冰心的自由体小诗,以和谐的笔调,侃抒母爱、自然、童真,每一次看到它们心潮总会莫名的澎湃。我喜欢《繁星》这首诗歌。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0

《金陵十三钗》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一样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刻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向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与其它同类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关注的只是几个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学生和青楼女子。作为观众的我会很关心每一个人物,正因坐在电影院里有跟她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残酷戕害继而陨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内,妓女们还是会调情,说笑话,喝红酒,讲自我的身世,我会觉得跟她们很接近的感觉,所以当镜头拍到教堂以外的场景,我会有想逃走的冲动,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计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自我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再之后看吧。无论如何,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紧凑的节奏,更能好好地欣赏它,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个个性让我感动的地方: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把伤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们照顾让他在温暖中走过最终的时刻,临走,他看到那些女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唱圣歌,当音乐声响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泪,让人想到战火硝烟弥漫的世间,也许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们整队弟兄的性命换来的,就更显得珍重无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妆都是艺术,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多国部队,都是行业精英。我最喜爱女主角的镜头是她最终上卡车时候那莞尔一笑,有铅华洗净,真我毕现的感觉,太美了!

还是很感激导演,没有把暴行拍得太吓人。豆蔻被轮奸那场戏只拍了背影跟脸部特写,这场戏很重要,让人联想到那些沦落风尘的女性最终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她们舍己救人的行为也就更加可贵。所以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显示的是在人类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1

很早以前就一向想看看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可惜在高中那种紧张迎考的时期找不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闲。最后在进入大学的某个周末,从图书馆找到这本书欣喜地捂着然后跑回宿舍,拉上床帘,隔开尘世的干扰,静静地把自己放进穆斯林的那份神秘和时代的凄凉中。

一口气完成了那漫长的40万字旅程,在书里的主人翁都得到应有的结局时,我的心并没有随着书的最后一页的闭合而释然。我把书在从头翻了几遍,思绪也开始烦乱,我忽然发现这本书本不是为了简简单单地向读者阐述几个回族的穆斯林之间恩感情仇的故事,它好像在借那几个悲惨的人物向世人表达着什么,呼喊着什么。

同宿舍的朋友在讨论着人间感情。我隔着薄薄的帘子,窃听着。有人说:“如果存在不吵架的恋人她们就必须如陌生人般达不到感情的最顶峰。而最深刻的感情却是给予对方最大极限的自由。”我也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感情,无法体味这话里的真谛,但是《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对韩子奇的爱却是令我感到畏惧和寒心。我也不赞成梁冰玉不顾一切的爱,为了自己的爱不惜毁了姐姐的家庭。她的爱是自私的。不要说是在思想封建的四五十年代,就算在新事物飞速发展的21世纪,这样没有限度的爱也是为人们所唾弃的。但君璧为了扞卫自己的爱而不惜扼杀儿子、女儿的真爱。为了挽回自己未能得到的爱,用母亲的身份强行安排儿女的感情。更为了阻止丈夫对妹妹的爱而强行赶走了妹妹。但这又得到了什么,她只留住了一具没有心的躯壳,她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她的人生是悲惨的,为了守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她的一生没有反抗,没有挣扎,她把因为丈夫和妹妹的背叛而产生的那份怨恨都深深埋在了心底。最后回归土地时再一并带进泥土……

而韩子奇的人生却更富戏剧化。他从一无所有的到来至两手空空地离去,霍达给了他一个回归原始的命运。他的一生虽然以前辉煌过。但他却是懦弱的,在战争到来时为了自己的收藏,为了固守自己的那份追求不惜抛开家庭,抛开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救国救难的义务藏身于英国。他是在战争中保住了那些玉,可结果又怎样呢他还是一无所有地孤独离世。而他的感情却更是失败。他的背叛使两个女人生活在痛苦中。更因为他的固执,最终决定了他最爱的女儿新月无法幸福。

新月如她的生母一样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但是她的命运是悲惨的,老天让她在人生得意时理解了突如其来的大难。在失去母亲关爱的同时还被一颗不健康的心脏牵累着,在追求感情路上她走的坎坷又甜蜜。虽然母亲那句:“我宁愿你死也不要你跟楚雁朝在一齐的话”让她的心凉到了极点,但是在她辞别人世16年后的忌日,还有个楚雁朝在她坟前拉那曲《梁祝》。还有凄美的小提琴的旋律诉说着楚雁朝对她深深的爱恋。而同此时她的生母也回来看她了。一生爱她的两个人的出现使她的结局虽悲却不惨。

相反一向说她命苦的天星实际上却是书中最苦的人。他的所爱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而被亲生母亲拒绝。当最亲的母亲精心策划摧毁他的幸福时他居然毫无所知。为了妹妹,为了他并不爱的淑彦的幸福,他在得知自己苦难来源后却无法反抗。他是个老实人骨子里却并不懦弱。是时代的局限,是穆斯林的那份虔诚注定他一辈子都要活在痛苦里。他无法得到幸福,却默默地给她人制造了幸福。

所有不幸的感情都只因为一个穆斯林的身份。新月与楚雁朝是这样。如果新月不是一个穆斯林,或者楚雁朝是个穆斯林,那么梁君璧就没有借口阻止他们的交往,新月的生命也许就不会这么快结束。而如果奥力弗是个穆斯林,那么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冰玉,他们也必将结合,奥力弗就不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也许准确的说是不会成为穆斯林规矩的牺牲品。那么这以后一切的不幸就不会发生。

再翻开书的时候注意到韩子奇的忏悔。在临终时他再也无法继续埋藏心底的秘密。那个韩子奇自己守了几十年的秘密最终曝光让梁君璧整个身心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个一辈子以穆斯林身份自居的老太太在晚年才得知与自己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丈夫居然不是一个穆斯林,那么她一辈子用穆斯林的规矩要求自己和家庭,她一辈子对真主安拉的朝拜又算什么呢她用这个逼死了女儿的做法又得用什么来解释呢

最后我发现对标题上的葬礼开始能够得到一点解释了。那不是对穆斯林的葬礼,而是对穆斯林繁乱规矩的葬礼。韩子奇用自己的一生,痛苦的一生埋葬了那些属于穆斯林的礼节。虽然在他临死之际他恳求身为穆斯林的妻子原谅,乞求真主的原谅,但这些不能删除他所走过的轨迹。这本书看完了,眼泪也跟着停了,有人说所有文字的最后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句话就应是对的。那么此刻我就应思考些什么呢

舍友们关于感情的讨论也接近了尾声。她们最后统一意见:感情是不能够等待的,无论男女对感情都有主动权,如果你发现了感情就务必勇敢的去追求。对啊,就向新月还有梁冰玉,在她们身上没有爱的怯弱,没有时代的被动。她们算是勇敢的。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2

参加培训,听了专家、教授以及和我们一样的来自一线的音乐教师的课,心里有着无数的感概。记得刚得到消息要来参加国培的时候,心里有着无数的感概,自己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没想到来到这里,带给我的是无数的收获。

作为一名中学普通的音乐老师,有幸同其他区县的音乐老师参加国培行动,我感到十分荣幸,首先感谢重庆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这种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开创了新的基地,特别是让我们教师能在紧张的工作中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便。因此,在培训期间,每天的感觉是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愉快,在不知不觉中,将近十五天的学习即将结束了,回味十五天的培训,感触甚深。国培计划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成长经历。

一、改变观念

敬业精神与科学的教学法相结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说工作忙、杂事多,常抱怨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是乐盲,没有专门的教室以及合唱用的站台等,于是工作中总是一副得过且过的思想状态,总想着教不好学生不是我的能力问题,而是许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通过此次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寄生虫”思想,使我明白了好的条件不是等着我去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创造、去挖掘,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壮举,同样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二、以名师为榜样,以城市孩子的素养为培养目标

有幸参加了这次“国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师之所以能让家喻户晓,这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孩子们的优秀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努力实践,力创特色

这次培训,我找到了适用于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方法—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最难的知识,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三元素融为一体,以节奏为核心要素。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创编新颖的游戏,这些方式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学生当然会感兴趣,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3

有这样一本百读不厌的书,在你心境烦闷的时候,阅读它,就会使你立刻开朗,它的名字叫《秘密花园》。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这本书讲的是一场霍乱使性情怪异的玛丽变成了孤儿,她只得被送往远住在英国的姨父克兰文的米瑟韦斯特庄园里生活。而克兰文先生因为悲痛妻子的离世,变得阴郁古怪。在他的庄园里,有上百间被封锁的房间,有十年不许人进入的秘密花园。玛丽意外地在知更鸟的帮忙下找到了这个秘密花园的大门和钥匙,并且还听到了一个神秘的哭声吸引着她去探索庄园之谜。玛丽在迪肯的帮忙下使荒芜的花园重现生机。不久,被认为离死不远的庄园小主人科林也参加了进来。大自然的力量改变了一切,常年笼罩在阴影之下的古老庄园及其主人也一同获得了新生。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想,如果我是玛丽,我也会厌恶所有的人,因为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亲终日不回家,而我的母亲只会每一天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舞会,并不在乎我的存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有谁不会感到孤单寂寞,有谁不会变得性格孤僻呢?

遇到挫折,我们应当像玛丽那样,微笑应对。仅有乐观,进取,才会欢乐。同样的境遇,心态不一样,人生的轨道也会不一样。微笑应对人生,就会自信乐观地战胜磨难,只要拥有进取向上的心态,就会笑着迎接幸福欢乐的明天!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4

读了《秘密花园》一书,我被这本书深深地迷住了。

性情孤僻的玛丽父母双亡后,生活在舅舅神秘阴沉的大房子里。一次神奇的经历,玛丽闯入了禁闭、荒芜的花园。玛丽、迪克和常年被关在阴暗房间里病态的柯林表哥,找到了开启欢乐的一把钥匙,使秘密花园经历了一次复活。

玛丽、迪克和柯林的故事让我懂得了:生活能够到处充满欢乐,生活能够无限完美与精彩,生活也能够到处充满悲痛,完全在于你自我的态度罢了。记得那年炎热的夏天,爸爸送了一双溜冰鞋作为奖励送给我。我便对溜冰起了很大的兴趣,立刻就到广场上溜冰去了。刚开始学的时候,我总是摔跤,像一个脚残疾的人再走路,寸步难行。看着小弟弟妹妹们溜得十分好,我内心感到无比自卑。哥哥却对我说:“妹妹,人学东西不是一生下来就会的,要努力学,那些小弟弟妹妹们也是学了才会的。你要开朗一些,难道你不觉得溜冰摔跤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吗?”刚刚还因为不会而感到自卑的我,心境一下子简便了很多。可是多久,我便学会了溜冰。

让我们抛开任何烦恼,做一个欢乐的自我,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今日跟昨日总会不一样的。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的生活就必须是灿烂完美的。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5

前些日子逛书店,想在成千上万的书籍中挑选出想看的书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拿起长篇小说,觉得没有时间阅读;拿起故事荟萃,又觉得资料短小看着可是瘾。好不容易看中一本吸引眼球的书名,还要翻看一下是哪位名家著书,生怕买回去后悔。

就这样兜兜转转从书店二楼逛到三楼,还是没有挑中想要的书,其实自我心中也不明白究竟想看什么书。

站在一旁整理书籍的导购员仿佛是看穿了我的心思,走过来问我:“你想看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小说还是散文是名著还是畅销小说我能够帮你挑。”

“还是外国名著吧。”

“那里有《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简爱》......”

“有《荆棘鸟》吗”脑海里突然闪现出这个书名,就脱口而出。

“有,你等等。”

过了好一会儿,导购员才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将书递给我。

“还有精装本吗字体再大一点的”我翻看了一下书,觉得不如很多名著的外表光鲜亮丽,心里有点犯嘀咕。

“这是最终一本了。”导购员从电脑上查完后遗憾地告诉我。看着手中这本普通封面,色彩素净的书,突然想起还是学生时代的我以往想收藏过这本书,可那时也是卖完了,所以让我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下恍然大悟,敢情是自我潜意识就没有忘记过这本书,一向想重温它的魅力吧。“好吧,就它了。”我爽快地拿着这本厚厚的小说,步伐轻快地走到门口收费处。

回到家安顿好孩子的晚饭,就开始迫不及待地翻阅起这本书。一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

“传说中有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一切生灵的歌声都优美动听。从离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它把自我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歌声响遏行云,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完美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它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之久,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

拉尔夫、梅吉、菲、戴恩......这些人物的名字随着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一一跳到眼前,随着钟表“滴答滴答”的转动,我已不再是单纯的看一本书,而是进入享受旧时完美时光的回忆当中。

不知不觉夜色已深,揉揉早已酸涩的眼睛,我还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不能自拔。

《荆棘鸟》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感情故事,整部小说都围绕着“情”字:梅吉与神父的感情,母亲的秘密,父亲的无私,朱思婷的感情世界,兄弟之间的亲情......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杯具故事,可是从这个故事中却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善与恶、贪婪与痴念、感性与理性、纯真与虚伪相互盘根错节、错综交织。

记得以往有这么一句话:“杯具的意义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作者考琳·麦卡洛正是以其具有穿透力的语言,直入人的魂魄深处,将人性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唤醒,使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净化。

我早已记不清自我什么时候为看一本小说而秉烛夜战几天,更别说真正静下心来细细体味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可是经过这次阅读,我发现自我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悄然苏醒,也许是该给自我一次真正的洗礼了,毕竟我们还需要很多精神的养分来支撑心灵的世界。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6

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总是让我想到“人”这个问题上来。如果那个时代的真实情景就是书中描述的那样。那人就的确是一个不好定义的“东西”。

“人”怎样能够贴上标签,在市场上明目张胆的出售呢?就算是作者在书中对奴隶制度揶揄“你们是受过教育的,他们胸无点墨;你们高贵,他们卑贱;你们文雅,他们粗俗;你们才华横溢,他们愚昧笨拙”,可是我们作为“人”在同一世界生活着。如果弱肉强食是人类生存的严格准则,那人的每个“缺点”都能够作为“非人”的标签,那么人类的最终结局又将是怎样可怕呢?遗憾的是,那时代的美国仅仅将“肤色”作为一种标签。黑人的生活不堪入目。

奴隶主——单从称呼上来听,是不会让人有任何的好感的。他们抢占了别人的肉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霸占了别人的灵魂。可是内心有一丝善良的奴隶主对那些心无寄托的黑人来说仍是个福祉。阿瑟?谢尔比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拥有奴隶,可是却不戕害他们的身体。所以,谢尔比便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汤姆的灵魂。忠厚的汤姆虽身为奴隶,却对谢尔比的仁慈感恩戴德,甚至对于自由的追求都放弃了。可是我觉得不管奴隶主如何仁爱,只要奴隶制的枷锁一天不除去,像汤姆这样的人便永远得不到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他的结局便是一个鲜活的证据——在危难的是时刻,仍被谢尔比作为手中的一件商品拿来出售。

汤姆被出售后,虽然厄运并没有那么快的降临,但却是一个死亡时刻的端倪。忠实可怜的汤姆在被迫抛妻别子后遇到了心地善良、仁慈孱弱的圣克莱。他虽然是个奴隶主,可是在他心中,奴隶仍是一个“人”,他们仍然享有必须的法律保护。属于汤姆的曙光仿佛已经到来。圣克莱的女儿伊娃(伊万杰琳),仿佛是汤姆、也是奴隶制度下的所有黑人的光明使者。我总是隐约觉得作者在书中描述的伊娃不是世间的凡人,因为那样的灵魂,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尚不必须有,更别说是个孩子了。

伊娃的那一段独白是故事中最感人的一段,她向苍天发出的最哀婉、深沉的呼唤:“我想让你们记住,还有一个美丽的世界,耶稣居住的世界,那个世界属于我,也将属于你,你们每个人都能变成天使,永远变成天使,耶稣肯定会保佑你的。”这是从一个有稚气的孩童嘴里说出来的。也许伊娃便是耶稣的替身,把所有的苦难包揽在一个人的身上,从而给别人光明。但幼小的伊娃终究却在疾病的折磨下死去了。

有着丰富、真挚感情的人在那个惨无人道暗无天日的时代,必定是生存不下去的。伊娃的死让圣克莱心如死水。人世间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最终被人误伤而溘然长逝。可怜的汤姆又一次遭受“商品”的转卖,黑人的命运最终仍旧摆脱不了奴隶制度死亡的指定时刻。

勒格里——汤姆的又一个主人——这凶暴残忍的种植园奴隶主,将奴隶制的罪恶推向了巅峰。在教义思想的庇护下,汤姆的内心已经到达了坚不可摧的地步。“为那些伤害过你的人祈祷”是这个基徒所采取的生活。而勒格里信奉的则是“不相信肉体的摧残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心”。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黑暗的制度下,汤姆和勒格里这两种直接相对的精神必然会表现的淋漓尽致。最终两者都赢了,两者又都输了。天国的大门最终朝汤姆打开了,可肉体却被勒格里摧毁了;暴力最终摧毁了坚不可摧的肉体,可是自我也被人性的审判吓倒而呜呼入了地狱。让人欣慰的是,勒格里会因人性的残暴而心虚惧怕,凸显了人性的重要性。一旦失去了人性,肉体只一个虚无的东西,你能够将他击得一败涂地。

与之相反,伊莉莎和哈里斯却是奴隶制下最坚强的人。他们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把奴隶制度——这一束缚人的标签撕得粉碎。“对于我们这样奴隶生、奴隶养的人,还能谈到什么国家,法律只是压榨我们,让我们低三下四。”哈里斯看清了,作为一个奴隶,是没有自我、没有未来的真相。所谓的“国家”、“法律”也只是榨取他们的一种称谓。要想真正的获取人的自由,必须要跟奴隶主、奴隶制度进行殊死的搏斗。伊莉莎也是,作为一名女性,在奴隶制下她并没有听之任之,将自我的孩子任人摆布。最终他们成功了,逃到了加拿大,成了自由人士。

这个故事有催人泪下的情节,有让人义愤填膺的地方。读完之后,总让人免不了进行对“人”的思考。能够说奴隶制度是人类发展到黑暗、罪恶的一个最深谷。可是人类的发展不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吗?没有这样的经历,人们怎样能明白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7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二月兰,这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野花儿,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纵浪大化中,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在《二月兰》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笔将自我的每个人生经历和二月兰结合,让悲的更悲,让欢的更欢,同时又借二月兰的不经意的“笑”证明了自我应对世事变迁的态度。融情于物,给《二月兰》营造了一种飘逸悠远的氛围。恰如先生在回忆昔日的团圆之乐时所描绘的:“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明白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吨的清香。当宛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走去。”先生将对亲人的浓浓的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并且,先生在表现思亲之情时,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然后缓缓道出,语言从容,平静。

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动人心灵的是先生独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给先生所带来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两语带过,而将一番翻涌的心绪赋予二月兰:在“被打得鼻青脸肿”时,

看“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在嘲笑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兰身上找到了坚持。多年以后,当先生又再应对声名虽在,亲人离散的孤寂时,“泪眼问花花不语”,内心里悲欢难辩,但在看到二月兰“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必须要把花开便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时,老骥扶枥,但千里之志仍要伸的勇气不知不觉中就蔓延开来了。在二月兰的花丛中,我们能够看到先生的人生写照: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8

今日,我读了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佛郎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的代表作----{秘密花园},此书令我爱不释手。

书中主人公玛丽出生在印度,是一个十分自私十分顽劣的孩子,在一次霍乱之后,玛丽的父母斗不幸去世了,玛丽成了孤儿,之后她被送到了英国的舅舅家,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前来迎接她的莫得劳克太太,不苟言笑,严肃冷漠,让孤苦伶仃的玛丽感到孤单寂寞,舅舅也不愿见她,只顾旅行,使玛丽丝毫感觉不到亲情,但掘强的玛丽并没有苦,而是笑对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玛丽发现了荒废已久的花园。并在女拥玛莎的介绍下认识了农家迪肯,又在好奇心的带领下结识了忧郁的少爷柯林,柯林总是自暴自弃的哭,认真自我活下去,在玛丽的安慰与鼓励下,柯林站了起来,走出房门,与玛丽和迪肯来到了“秘密花园”,柯林鼓起勇气站了起来,证明自我并不是罗圈腿。战胜了”心魔“,在他们辛勤的劳动下,沉睡的花园苏醒了他们在秘密花园里一齐欢乐成长。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 九,当我们遇到困难,也瑶像玛丽那样,帮忙朋友,鼓励朋友,呢的一句关心鼓励,能够让人走出心里阴影,变得自信乐观。

这本书的出现,使我明白了友情能够改变一切,甚至使人生,不是吗?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19

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让人的心境处于悲凉的状态。拉夫尔和梅吉注定无法相守,一边是事业,一边是感情,拉夫尔注定要为事业风险一生,而梅吉注定要为守护心中的感情孤苦一生。在事业上,拉夫尔是成功的,为了他的上帝,为了他的信仰,他毅然远离梅吉,可是心中却永远充满了内疚与痛苦,他爱梅吉,可是他又无法冲破世俗的束缚,他心中的思念,怜惜,落寞,纠结,梅吉又何尝不知。梅吉对拉夫尔的爱由始至终从没有改变过,她和一个外表酷似拉夫尔的男人结婚,她把他当成自我的心爱之人,就算得不到拉夫尔,也要和他相似的人结婚,那个男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他享受吃苦受累的过程,他是一个无情,贪婪,自私自利之人,同时也是一个可怜之人。

梅吉借丈夫之名与拉夫尔私通,她最终如愿以偿得到拉夫尔的一部分,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们的儿子戴恩,他是她的期望,她的动力。没有拉夫尔在身边,她有他们的儿子,即使她与现任丈夫有一个女儿。有了拉夫尔的儿子,她毅然回到德罗海庄园,回到她的亲人们身边,在那里,她能够尽情的享受属于她的时光。

他们的儿子长大了,像拉夫尔一样,戴恩信仰上帝,他不想结婚,他是一个活脱脱的拉夫尔翻版。梅吉把他送到拉夫尔身边,成全他的梦想。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戴恩是拉夫尔的儿子,而拉夫尔却至始至终没有意识到自我有儿子,并且就在他身边。戴恩在希腊救了两个女子却搭上了自我的性命,他还没来得及明白自我最崇拜的人竟然是自我的父亲,就突然离开了人世。

拉夫尔明白了自我有儿子,并且还是戴恩,可是他却永远见不到他了。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我,这就是命运,他忠于上帝又欺骗了上帝,上帝用他的儿子惩罚了他。在戴恩下葬后的几个小时后,他在梅吉的怀里永远的离开了她,他最终忘了梅吉,他没有死于上帝的怀里,在上帝的光辉下,他死于他最爱之人怀里,他解脱了,这份爱太沉重,太绵长,太痛苦,太纠结了。

荆棘鸟的传说: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我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完美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完美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

作品感悟心得体会篇20

他是法国着名浪漫主义作家;他是法国人道主义代表人物;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他是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如此多耀眼光环环绕的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

在他精华荟萃的作品集中有一颗璀璨明珠,任由时光荏苒却依旧熠熠生辉,它就是被评论家公认为不可或缺的世界文学名着,属世界文学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巴黎圣母院》。

马克思哲学指出:“物质决定意识”,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象触动了雨果的内心,促使他完成了《巴黎圣母院》这一鸿篇巨制的呢?

四百多年前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伟大的人民群众发起了英勇抗争,就是在这种黑暗、残酷的社会背景下,人道主义者雨果提笔激扬文字,创作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巨着——《巴黎圣母院》。这部佳作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的封建王朝和阴险卑鄙的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同时,它也证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篇巨着主要讲述了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神父克洛德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弗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杀,但没有死。

他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洛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推落地下,最终卡西莫多抚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故事中还有落魄诗人甘果瓦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的衬托剧情)。

剧情那么精彩,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这两个人物形象也深入民心,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扬,而我偏偏反其道而行,我心中的男主角是他——人人厌恶的衣冠禽兽副教主克洛德。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那大恶魔克洛德是如何从善良慢慢堕落成十恶不赦的大恶人的呢?我想,原因有三个。

第一,生活不顺:父母的变故使他在19岁就承担起抚养还在襁褓里的小弟弟的职责,他把他的满腔感情都倾注在了这个小弟弟身上。对弟弟的爱使他充满了怜悯心,收养了丑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并抚养他长大。同时,他还帮忙教导培养穷学生甘瓦地,使后者成为作家。他对他的弟弟,卡西莫多和甘瓦地都倾注了深沉的真诚的爱。结果事与愿违,他所深爱的弟弟若望成了一个街头无赖,卡西莫多和甘瓦地都背叛了他。

第二,身份尴尬:他从小就做了修道士,在弥撒书和辞典中长大,长期的教义并没有使他思想淳化,单调刻板不人道的教会戒律也并没有能消除他内心的本能欲望,反而使他一向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所以,当他遇见爱斯梅拉达时,即使他那时贵为副教主,也无法抑制他情欲的萌动,这是人之本性。

这种强烈的爱无时不压抑着他、折磨着他。他是一个有情欲的人,但同时他是一个副主教,身份的矛盾挣扎使得他彻夜难眠。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是真心诚意的,是热烈的,无可替代的,他甚至愿意为了能与爱斯美拉达相爱,放弃他所有的一切,连同他信奉了几十年的上帝,这时,他的爱冲破了身份尴尬。

第三,感情坎坷:感情从来不是公平的!爱斯梅拉达有自我深爱的人:弗比斯,所以她一次又一次无情拒绝了克洛德,遭到拒绝的克洛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得不到你,那我就要毁灭你!所以他先指使他的养子卡西莫多在深夜里去抢爱斯美拉达,失败后,又刺杀情敌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当爱斯美拉达被卡西莫多抢救到巴黎圣母院内合法避难的时候,他再利用权势和阴谋让爱斯美拉达失去了巴黎圣母院对她的庇护,然后在一片追杀声中,用死亡作威胁,逼迫爱斯美拉达理解他的所谓的感情。这时的他已经化身为感情的魔鬼。

弟弟惨死,他崩溃地发出:“我不杀约翰,约翰实由我死”似的悲鸣;呆板的教条主义,野蛮的宗教裁判时时压抑着他:“永恒誓愿侍奉上帝是多么疯狂,守身独处是多么无聊,求知、宗教、修身养性尽皆虚空,而上帝又是那样百无一用”。心爱女人另有所爱,他绝望地咬牙切齿:“那好吧,你就死吧!谁也得不到你!”就是在这重重重压之下,克洛德一次又一次把灵魂出卖,化身为撒旦,成为黑暗势力作恶的工具,折磨着他人,同时也痛苦着自我。

雨果曾说,克洛德的杯具在于:自我被宗教的教义所害,又用宗教来害人,加害于自我钟爱的人。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杯具,并且是那个时代对人们的压抑所造成的杯具。追求自由的人的本性,宗教里的禁欲主义只会物极必反;同时,克洛德这种极端自私,只顾满足自我的情欲,丝毫不研究对方意愿的人,根本不懂感情。无视爱人的意愿,单方强加给对方的爱,不可是极端错误的,更是罪恶的!

所以,我认为,雨果正是经过克洛德这一杯具人物,揭示出禁欲制度的荒谬可笑及其对人性的扭曲摧残,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罪恶,来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告诫我们: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是黑暗的社会造就了无情的克洛德,他的人生杯具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思考……

830016